存在しないキミに恋する——评《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4-8-7 00:42 编辑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旨在于为轻小说的解读与批评提供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也对东浩纪所著《动物化的后现代2游戏现实主义》中提及的环境分析式解读法进行实践。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会援引到的内容,全都来自于该书的日版。为何一定要使用日版,在文章中笔者也会一五一十地阐述原因,请各位不必着急。


1-一部庸俗的轻小说作品

元素分析

各位读者一上来,便会看到一排加粗的黑字正在黑这部作品,想必心中不是滋味的人,估计不在少数。
很多印象式的批评中,可以列举出的轻国的三篇,番组计划上的一篇等随手便可搜到的文章中也好,前一段时间轻国评选中也好,《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这部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印象与成绩。
但是,当我们注目于这部作品中充斥的那些元素:
妹妹、绝对领域、美腿、伪娘等等。
无一不是很多人口中的“废萌腐宅”。
甚至, 我们还可以找到“起跑线”——阿宅们对“小时候立下的FLAG”的一种讽刺——这种典型的“机会主义”也存在于这个作品之中。
这些都是世人常说的“庸俗的”元素。
然而很多人对这些元素都“不以为意”。而是以眼泪来评价作品,这便是犯了大错。诚然,就笔者个人而言,这些元素,都十分和我口味(伪娘和机会主义除外),笔者在阅读本作时,第一印象虽有觉得结局稍显矫揉造作,但还是哭了个稀里吧啦。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只是谈论感动,更适合与分享感动,而不是批评。

传统批评无法有效评论该作品

在这里,我们先尝试使用一些传统的批评方法来分析本作。首先要引入的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批评方法——缺欠分析理论。
缺欠分析理论,是大塚英志基于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小说分析、创作理论。其理论的中心是普洛普的《民间故事的形态学》,这部民俗学著作同时也被奉为结构主义精神源泉。
《民间故事的形态学》分析了众多俄罗斯魔法民话,并从其中发现了这些民间故事的一般性规律。普洛普着眼于角色的作用,将民话以角色的功能为单位,整理出了31种桥段。而同样以角色为主导的轻小说在对这个理论上的适应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塚英志发现了这一点。以该书和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为基础,结合自己的角色小说理论,写下了《角色小说的创作方法》等系列书籍。
以上还是掉书袋子,我们将要使用的,只是该理论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所以,上面的介绍,各位并没有必要放在心里。只需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是基于结构主义的,那便可以了。
角色的缺欠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源泉——我们将会用到的仅仅只是此理论中最简单,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中,所有故事,都被高度概括成了一个有着缺欠的角色,寻找解决方法,填补这一缺欠的过程。
让我们快速地展开分析。
《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与女主角,分别是坂本秋月与梦前光。他们的缺欠分别是:
坂本秋月:被误解成不良少年,空有高大的身体,却欠缺摆脱现状,走出困境的行动力。
梦前光:柔弱的女生,却有着强有力的行动力,却缺乏执行的力量。
在这一环节,笔者就不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了。但是阅完全书的读者应该都能找到这些蛛丝马迹,比如说:
日版第一卷P74页有如下一段。



这一段在228页还会被主人公重复一次。想必应该有着相当的分量。另外,这样的一种引用格式将会贯穿整篇批评。在翻译上笔者也有着自己的考量,这些将会在之后的章节中提到。
回到正题,对于这样的人物缺欠分析,各位读者应该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不如说,这种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语言学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在这里就不多做阐述了。
明眼的读者,想必都能一眼看出,坂本与光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实际体现在了作品之中,光让坂本变得更为社交,交上了朋友,甚至是交到了妹子。坂本的身体则满足了光当英雄(Sexy Dream)的愿望等等。
这种互补的缺欠关系在相当多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例子数不甚数,想必阅读量大的读者,在这时脑子里便会出现许多作品吧,对笔者来说,笔者相当喜欢的《离别的钢琴奏鸣曲》就是一个例子。
使用了结构主义的解读方法后,比起印象式的批评来说我们可以相当容易的把握到作品的脉络。也可以很清晰地把握到作品的主题。在结构主义的解读下《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的主题,便是少年的“成长”——这么说相当泛泛而谈——或者说一个不善交际的少年通过一段奇妙的体验,变成了一个善于交际,体会到了友情,爱情的成熟少年。
关于结构主义的解读方法,其实在这部作品中,还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去。坂本和美纱贵之间可以利用,和霞之间也可以利用,比较明显的,隼人和千秋之间也可以利用。缺欠的消解也可以是多层次,多阶段的,比如“死亡”这一缺欠。关于这方面的更为深入的分析,笔者打算将机会转交给各位感兴趣的读者。在这里,我援引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为了抛砖引玉,以及为各位解答,我们常说的“结构”其本质到底是什么。

2-全新的批评方法

但是,笔者并不会满足于结构主义的解读,我在这里将会援引东浩纪的环境分析式解读法,为各位揭示结构主义式解读无法发现的东西。《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其实是一部非常精巧的,同时具有现实性的作品。

注目于作品的特殊点

在这里,首先让我们关注《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中一些非常奇妙的特殊点。
《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这部作品,采用了“附身”,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坂本秋月在某个雨天,目睹了少女在眼前死去。一个神秘的黑衣人提出“用生命的一半拯救少女”的交易,坂本秋月同意了。然而,这个交易实际上,却是让死去的少女——梦前光,她的灵魂附身在坂本身上,并以一天为单位,和坂本轮番控制坂本的身体。
这种“灵魂附身”概念的作品,在一般文学中并不少见,即便是在轻小说中也常有发生。举例说明的话,《化物语》中的羽川翼也可以算是一位。
但是,这部作品的“附身”设定,其实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设定。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继续分析一下这个设定。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点,“附身期间的记忆完全不会留给对方”。
这个细节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设定之一,以一天为单位轮换,而记忆无法共享,所以体感上的寿命便缩短了一半。主人公坂本秋月在作品中将会不时地用“日语还真是难懂啊”来调侃这一细节。
第二,这一点是作品中没有明确说明的——光与秋月之间并不共享知识。在这里笔者并不想深入探讨关于记忆的分类,所以仅仅只是指出。很多失忆型的作品,大多只会失去事件记忆,而运动记忆和知识是不会消失的。而在这部作品中,光无法和秋月共享知识,他们俩需要在暑假中分别复习,会游泳的坂本秋月,在同学面前,必须要装作和光一样不会游泳,以免做出前后不一致的奇怪行动。
第三,在坂本的意识活动时,光的灵魂并不能从坂本身上独立出来。
着眼于如上几点之后,我们发现,即便在书中主人公坂本秋月时常使用“灵魂”和“附身”这些辞藻,但是梦前光的存在方式,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鬼魂、幽灵。
特别是第三点,传统意义上的幽灵,即便不依靠附身,也可以独立存在。而梦前光,不仅不能独立存在,甚至在坂本操控身体时,其意识都会被迫中断,对光来说,这一“附身”生活,也会伴随着起床后发现隔了一天的奇妙感觉。正如日云老师说的,这与其说是附身,看起来更像是解离性人格疾患,也就是人格分裂。当然,这部作品很难用人格分裂来解释,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必定不是所谓的幽灵附身。各位读者只需将这一点记住便可。

日记的对话性

而在这个作品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首先,让我们来阅读一下原文。

日版第一卷P71


看完这一段,不知各位有何感想。仅有一段,或许不够,我们来继续阅读。

日版第一卷P79


日版第一卷P125


看到这里,各位也应该注意到了。
在本作中,坂本秋月和梦前光采用“交换日记”的方式,进行日常的交流。坂本在右半部分书写,而光在左半部分书写。日记的内容,本应是一整段、一整页的。而这部作品在编排上,并没有如实地还原日记的形式。而是使用了一种,仿佛在进行对话一般的行文方式。本来,在这里,角色们并没有进行对话,但是,我们却感受到了一种“仿佛在进行对话”感觉。暂时地,我们将这种感觉命名为“对话性”。
有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认为仅仅只有这些论据,还不够充分。并且,在这些片段前后,存在很多描写,都明确地表明了这只是日记。所以,觉得笔者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但是,笔者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其存在形式上是否和对话一样——也就是是否真的是在进行对话,而是在说,这种编排在阅读上会带来的一种“仿佛在对话一般的”感觉。诚然,就目前援引的例子来说,因为描写“这是日记”的语句的确存在于各个“片段”之间,所以,对这种感觉,会造成阻挠。但是,请各位不要着急,我们还只走到第一卷的中盘。让 我们继续读下去。

日版第二卷P37


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段对话般的片段前后,开始省略了“写在日记上”等等描述用词。换而言之,可以看做是“对话性”得到了增强。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第二卷P60


对话性得到了再一次的加强,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在这一篇中,除了开头的一句之外,对话般的片段几乎没有受到其影响。对话性的增强,在这之后也会一直持续。这里不再详细记述,举例说明的话,有第二卷P74,P107,P183,P186,P293,P297等。当然,这还没有结束。
当我们拿起日版第三卷,翻开正文的那一刻。

日版第三卷P12


第三卷一开篇,对话性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在这一刻,对话性已经几近达到了完全体。即便开头有说明“这是日记”的描写存在,却丝毫不能掩盖这一段落中强烈的对话感。对话性随着整个作品的推进,在第一卷中,还较为微弱,在第二卷中得到成长,到了第三卷,这个对话性已经达到了巅峰。在这一个例子之后,还可以举出第三卷P92~P94,P101,P127,P175等等例子。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遍。在《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中,坂本秋月与梦前光,使用了交换日记。坂本秋月书写右半边的页码,梦前光书写左半边的页码。梦前光所留下的信息,本应如同日记一般,以日记的格式写出。但是,这部作品,却采取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方式,将日记的内容进行了拆分与编排。主人公坂本秋月面对的本应是一整段的文章,但是在经过编排后,就好似、仿佛坂本秋月在和梦前光对话一般,给了读者如此的,非常奇妙的一种阅读体验。这种感觉,我们将其称作“对话性”。而这种对话性,实际上隐藏了某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这将在之后的章节中进行解答。

不存在的女主角

严格意义上来说,梦前光在故事层级上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继续研讨“附身”设定时,便会很直观地发现这一点。让我们复述一遍,在整个故事中,光并不能像传统的鬼魂、幽灵一般可以独立存在。
所谓故事层级指的就是作品的内容层级。
各位读者想必也都知道,《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方法。而叙述故事的视点角色,便是我们的主人公坂本秋月。坂本秋月在被梦前光“附身”时,会失去意识,所以在梦前光活动的时候,视点角色——坂本秋月是无法观察到梦前光的,同样的,在坂本秋月活动时,梦前光的意识则会消失。坂本秋月永远无法与梦前光相见。视点角色永远都无法观测到梦前光。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梦前光从未在作品中出现过。
有的读者可能会指出,作品中存在的大量的侧面描写,虽然从来没有在作品中出现过,但是她的确存在于作品世界之中。看上去的确是如此,但是各位忘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定,所有的侧面描写所衬托出来的,并不是梦前光,而是坂本秋月
梦前光,并不存在于作品中,在作品世界中存在的,也只不过是“被梦前光操控的坂本秋月”,而操控坂本秋月的梦前光的本体,并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幽灵、鬼魂。一个在作品中不存在的角色,却在以一天为间隔操控着主人公的行动。这样的一个设定本应是非常奇妙的。
而更为奇妙的是,若梦前光的本体并不存在于作品中,作品世界中存在的不过是“被其所操控的坂本秋月”。所以,梦前光在作品世界中,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女性角色,是一个男性角色才对。女主角是男性,这并不是调侃。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坂本秋月无法观测到梦前光的本体,而侧面描写中的角色,其实是一位男生,并且这位男生就是自己。但是,尽管如此,主人公坂本秋月却很自然地,毫无抵抗地把他当做了女性。
比如说。在日版第一卷的第一百四十三页这么写道
“一想到梦前光红着脸,一半有点生气,一半有点害羞地写下了这段话,就觉得全身都浸泡在优越感中。咕哈哈,偶尔让我赢一次也可以吧。”
请各位想象一下,这一段话中的梦前光实际上是坂本秋月。一个男人、汉子,红着儿小脸,一半有点儿害羞,一半儿有点儿生气地……
唔唔唔呕呕……笔者要去一下厕所。
笔者回来了。
不止是这一段。在日版第一卷第一百十五页。



各位看官,快看,这里有个对着男人脸红的男人!面对一个严格上来说是男人的人脸红。实在是很奇妙……有的读者可能会说,坂本秋月其实是弯的。这怎么可能,那个连长得和妹纸一般的木下君都没有接受的坂本君是弯的,谁信啊?
言归正传,坂本秋月非常自然地将梦前光作为女性接受了。
而主人公坂本秋月,在每次梦前光因为“性别”而捅了篓子,比如说闯入女子更衣室之类时,又比如,因为自己寄给自己的信,而被妹妹吐槽“昨天的你要我给你传话”时,再比如,看到梦前光在夕阳的暴雨中拍下的戏仿肖申克的照片时,他也应该再一次认识到,作品世界中的梦前光实际上是一个男人,并且这个男人还是自己。
但是,很奇妙的是,坂本秋月不但没有任何的抵抗,反而还很自然地将梦前光作为女性接纳,像上述一般,在看到梦前光的字时脸红,脑补一个女性脸红的场景。甚至,让“少女的声音在脑海中流淌而过”(日版第二卷P13)。被前一天自己的声音叫醒,感觉十分糟糕(同卷P129),却又对着同一段录音忍不住流泪(同卷P254)。
坂本秋月“缓缓地抚摸着她的文字”(日版第一卷P27),在心里,对着“在这个世界中何处都不存在的妳”(同卷P237)下定决心。
坂本秋月,面对巨乳的小霞的扑倒与诱惑,绝对领域的漂亮学妹美纱贵的“今天的美纱贵是学长想要的美纱贵吗?”,面对她们所投来的爱的橄榄枝,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们的好意,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两位实存的女性,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不存在的女孩。

3-爱上一个不存在的女孩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中对两位实存的女性,小霞和美纱贵,都费尽笔墨,进行了相当多的,性意义上的描写,这些描写被很多人认为是庸俗的。在结构上是稍显累赘的。
但是,当我们注目于光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女孩,或者说,其在作品世界中唯一的存在方式其实是一名男性时,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个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让垂涎三尺的绝对领域、修长美腿的后辈和世间邪恶源泉的巨乳同学。一边是一个以男人的姿态存在的“不存在的女孩”。
而坂本秋月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一般的思维来考虑,这本应是不合理的。诚然,很多读者可能会提出不少可以自圆其说的依据。包括我们在上面用到过的结构主义的缺欠分析,认为光和坂本秋月的互补性让他们互相吸引,等等。
但是,这些依据都是建立在坂本秋月和梦前光是互为异性的基础上的。至于出柜这个可能性,我们已经在木下君的例子中否定了。同时,很多读者也不会接受秋月和光实际上是同性恋。所以,坂本秋月恋上了一个不存在的女孩,这个设定本应非常的不合理。
但是笔者想指出的,并不是这个设定不合理。而是想通过这一点,让大家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

资料库消费

在揭露这一事实之前,先让我们导入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进一步的分析上必不可少。是环境分析式解读的重中之重。
资料库消费是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2001年)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后现代中大叙事的凋零(宏大叙事的消解),使得阿宅们转向对非叙事的消费,而同人等各种衍生创作——同时也是鲍德里亚所称的拟像——它们开始拥有和原作同等的价值,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阿宅们的消费不再是以故事为主导的,而是以非故事为主导的,而这种非故事,便是所谓的“萌”。

而萌的载体,便是角色。我们在这里要使用到的,是在《动物化的后现代2游戏现实主义》中提到的角色资料库。在轻小说中,特别是在对轻小说的消费中,游离与作品之外的角色,与角色资料库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笔者在这里,并不打算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讲解。我们将会使用到的,其实只是这个概念中的一小部分。对这个概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参考台版《动物化的后现代》第一卷,和笔者正在翻译的《动物化的后现代2游戏现实主义》。
让我们通过图片来理解这一概念。

简单地进行解释地话,读者在消费一个作品群时,这个作品群中包括了原作和各种其他衍生商品,它们的消费基准,是存在于商品背后的一个共通的东西,这个东西便是角色。这一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各位读者估计也明白,在心中估计都会默念某个名词。笔者认为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名词是不恰当的。
虽说如此,笔者在这里并不想进行论战。让我们回到图中,我们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这个消费行动本身,而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换而言之,这样一种消费行动本身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消费者将角色,而不是故事作为了更为基础的单位。同人作品和原作有着完全不同的故事,有时甚至有着完全不同的设定或者世界。但是同人作品中的角色和原作中的角色,却被十分自然地当做同一个。手办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手办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故事,却同样被作为原作中的角色来消费。这便仿佛是在说,并不是原作创造了角色,而是角色的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被分配进入了原作之中。这样的一种状况是否是真实,并不是主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在御宅族的世界中,一个优秀的角色往往能够脱离于故事存在

游戏现实主义

游戏现实主义,是东浩纪在同书中提出的另外一个概念。游戏现实主义,是在后现代环境中,交流指向型媒体与内容指向型媒体相互跨界交融中诞生的。所谓交流指向型媒体和内容指向型媒体是东浩纪以传播学理论为蓝本创作的概念。前者对应网络,游戏等发讯者和受传者之间有着双向关系的媒体。后者则对应CD,小说,电视广播等发讯者和受传者直接只有单向关系的媒体。
游戏现实主义,在轻小说中,便是故事这一单向的媒体,受到了网络、游戏等等双向媒体的侵蚀后诞生的一种创作手法(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如此,但是这里为了便于理解,所以用创作手法来形容它)。换而言之,便是展开故事的想象力,与故事之外阅读者所处的环境,有着某种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产生,并非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作品内的表现形式,也不一定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因为,这个概念分析的,并不是作者创作的理念(或者说想象力),而是使得作者产生如此创作理念(想象力)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奇妙的脑补

概念的说明已经完成,让我们回归之前的议论。在上文,我们提到了,坂本秋月恋上了一个不存在的女孩,这种设定本应是不合理的。
但是,比这更为不合理的是,大部分读者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不合理。甚至,在故事的最后,为他们无法实现的爱恋留下了眼泪。
这说明,不只是主人公坂本秋月,我们,各位阅读《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的读者,也很自然地将作品中的光当做了女性。

让我们继续来分析文本。
日版第一卷P98


这一段援引自莫西干头来主人公班上找Sexy Dream报仇的场景中,莫西干头的台词,所以,这一段话读起来,在我们脑中出现的本应是一个男性的声音。但是,大部分的读者在阅读时,可能在加粗字体的部分,都会自动脑补一个女性的声音吧。至少笔者在阅读时是这么做了。
继续举例。
日版第一卷P176


这一段是主人公坂本秋月在“”梦前光的日记。使用了双层的引号,段落最后,还有主人公流露出的一个感叹词出现。所以,这一段本来,也应被脑补成男性声音,但是,我们头脑中流淌的却是少女的歉意。十分的奇妙。

日版第一卷P288



这一段是主人公转述梦前光的话,准确的说,和上面的一样,是“读”。同样的,使用了双层引号。所以,在这里,我们本应脑补主人公坂本秋月的声音,但是我们脑中回响的,却是少女的呐喊。
在此之外,还有第二卷P128,P254的闹铃。梦前光在前一天,用坂本秋月的声音录下的闹铃。本来的话,我们也应该脑补的是男性的声音。
并且,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作品世界中的梦前光,是一个男性,所以按理来说,不仅是我们已经举出的,声音的发出者非常明确的例子。那些没有明确的发声概念,也就是,所有梦前光写下的文字,我们都应该脑补一个男性的声音。但是我们却不知为何,头脑中出现的,总是那个不存在的少女的声带。十分奇妙。
部分读者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笔者将梦前光的发言做了字体加粗处理,所以才会产生这种奇妙的感觉。对于这类反驳,我们先不论加粗与否到底会不会有影响。也就是说,追根究底,没有加粗才是奇怪的


如图所示,第一张图片是日版实体书的扫图。第二张图片,是笔者购入的日本亚马逊电子版书籍。正如各位所看到的,在日版原版和日版电子书中,梦前光的发言(字)都被进行了加粗处理。而在日翻组的翻译版中,很明显的,这些加粗都被省去了。日翻组省去的原因笔者并不清楚。但是,在分析评论这本书时,笔者显然不能采用日翻组的翻译版本。这便是笔者在一开始提到的,为什么一定要采用日版的原因。

附身的实质

我们在前面的议论中,指出了这么两点。
梦前光的本体并不存在与作品之中,存在于作品世界中的梦前光则是一个男人。而坂本秋月恋上了一个男人。是非常不合理的。
而笔者在这里,将要揭露这存在于这一不合理背后的特殊意义。
让我们再一次地观察一下本作的附身设定。
1、操控同一个身体
2、以一天为单位替换。
3、两者之间不共有记忆。
这一设定,我们在之前说道,很难认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幽灵附身。那么这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一问题,在本作中已经留下了线索。

日版第二卷P59

翻译?……没有翻译
这一段,是梦前光一不小心涂了风油精之后,在地板上留下的“死亡讯息”。我们仔细推敲的话,便会发现,这一死亡讯息非常的奇妙。是怎么个奇妙法呢?
我给各位讲个段子吧。



正如各位所见到的,梦前光在地板上留下的毫无意义的死亡讯息,我们仔细推敲,很难想象是梦前光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用笔写下的。并且,写下的这些讯息,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打”出来的。
也就是说,梦前光与坂本秋月的奇妙生活。其本质,与其说是附身,不如说是一个账号制游戏。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再回头看一眼之前整理内容。
1、操控同一个身体。
2、以一天为单位替换。
3、两者之间不共有记忆。
笔者认为,梦前光与坂本秋月的奇妙生活,非常接近于这样一种状况。
坂本秋月的身体,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与账号绑定的人物。
梦前光的意识,与坂本秋月的意识,共有了这一人物的账户密码。
两者能够登陆的时限是一天。超过时限后就会被强制下线。另一个人则会被强制上线。而控制这一游戏的GM,便是黑色斗篷。他将坂本秋月的账户密码交给了另外一个被“删除账号”的玩家,而这个玩家,便是梦前光。
这样来看的话,操控同一个账户的两个人,游玩的记忆不共享是很正常的。两者只有这一个人物可以操作,所以一个人操作时,另一个人没有人物可以操作,所以不能存在于游戏之中,不能通过游戏和另外一个人直接通讯,也是很正常的。
这便是被隐藏在这一作品中的“游戏现实主义”——网络这一交流指向型媒体中的账户概念对内容指向型媒体,也就是故事,的影响。
于是,反对的读者肯定也会出现,认为这是牵强附会。在这里,我希望这些读者能够回想起解释游戏现实主义时提到的东西。这种游戏现实主义,不一定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同时也不一定以非常明确的形式出现在作品之中。这个概念,分析的其实是作品外的环境对作品的创作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且,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存在。
上面提到的第二卷P59便是一例。第一卷P43,很明显地NETA了《穿越时空的少女》——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游戏现实主义的典型——的监督细田守。日记也很像是一个聊天工具,两个活动时间岔开的人,只能看见昨天留下的信息。并且在作品中还存在大量描写雅虎智慧袋、推特的桥段。这些桥段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喻了这一影响。并且当我们观察这些桥段时,还可以看到它们都被进行了特殊的处理。

图:妹妹的推特字体明显与正文字体不同

而最为重要的一个证据则是——即便我在刚刚强调了这一影响往往和作者的意识无关——在本作的作者访谈中,作者明确提及,设计梦前光这一角色时参照了2ch。
“[梦前光]这个女主角是从2ch中诞生的”(电击文库访谈P3)
笔者虽然用到“游戏”来比喻,不过,重点在于“账户”这个概念,而无论游戏也好,还是论坛也好,账户、用户、管理员这三个概念其实是共同的。

女孩存在于故事之外

笔者认为当我们知晓了隐藏在附身这个设定背后的事实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解答另外一个问题了。
在刚才,我们将作品中的“附身(账号)”设定分解成了如图所示的状态。

然而,坂本秋月自然,是没有意识到这种“游戏现实主义”的存在的。坂本秋月并不能意识到作品之外的User梦前光,也不能知晓自己是User坂本秋月。User坂本秋月,把自己当做了作品中的坂本秋月,User坂本秋月被禁锢在故事层级之中,未能觉醒。所以,才会将光的存在,称作灵魂,将这一奇妙的体验,叫做“附身”。
所以,我们之前提到的不合理,坂本秋月爱上了一个男人。
便是这样的一幅图。坂本秋月将另一个自己错误地当成了User梦前光。并且爱上了另一个自己。

而正如我们分析的一样,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合理的。坂本秋月不应喜欢上男人,读者也不会接受这部作品是Boy meets Boy。
所以,能够解释的只有这样一幅图。

坂本秋月并不是发了疯,产生了错觉,把自己给当做了梦前光。也不是爱上了一个男人。而是——
他,身在作品之内,却恋上了一个作品之外的女孩。并且将这一恋情错误地投射到了明天的自己身上。

4-爱上资料库


让秋月与读者一起萌上光的精巧安排

与此同时,我们——也就是各位读者们,和坂本秋月一起,恋上了这个作品之外的女孩。
或许,用萌——排除了性欲的、空虚的爱——来形容这种感情更为合适。
作品外的女孩,非实存的女孩。
而这部作品,为了让我们同坂本秋月一起萌上光。实在是进行了许多非常精巧的设置。
首先,是奇妙的脑补,也就是我们在之前论述的,自动脑补女声的奇妙感
让我们再一次阅读上面的一个例子。
日版第一卷P288



我们已经提过,这部作品有意地将梦前光的发言,做了加粗处理。这是奇妙的脑补的一个原因。实际上还有另外的原因。
估计有不少读者,特别是对日语熟悉的读者都会知道,日语中,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有比较明显的。“梦前光操作的坂本”,本应是一个男性,但是通过使用女性用语,甚至是幼儿用语,便可以迷惑我们。让我们产生“光是一个女孩”的错觉。
日语的另外一个特征,名字根据语境既可以做第三人称又可以做第二人称,这种暧昧距离感集中体现在了上面这个片段里。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上面这个片段里,通过使用“风城君”,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这一段在坂本秋月阅读日记时,风城君代替的是第三人称——他。而在风城听到这段话时,则是代替的第二人称——你。而读者们在这样一个语境下,一般会采用后者。
这便是说,读者在这一段时,并没有将其当做第三人称——这对应的是看日记。而是将其当做了第二人称——对应的是对话。我们再一次发现了对话性的踪迹。
对话性,也就是我们在之前提及的,仿佛在对话一般的阅读感
而这种感觉产生,我们在之前的论述中将其归结为编排上的原因。但是并非仅仅如此。日语的另一个特征“主语废止论”,日语中经常省略主语,想必对日语熟悉的读者应该了解这一点。
这里我们同样选取上文已经援引过的段落。取其一部分来研讨。



在这里「女孩子不要用这种词啊……」这个回答,若是在中文之中,一般是给人一种“在吐槽”的感觉。若要给人以对话感,一般会加入第二人称“你”,「你个女孩子不要用这种词啊……」——变成这样的话,这一段文字,在内容上也变成了对话。
不过,在日语中,并非这样。我们已经知道,在日语中常常省略主语,所以,在这里,「女の子がそんな単語使うなよ……」这句话既可以被解释成是对日记内容的吐槽——这是没有主语的时候,也可以被看做是对梦前光的应答——这是有主语但被省略的时候。
这一论述可以扩展到整个作品中去。包括上文提及的“名字做第二人称”,各位读者在此时,若回过头去再次阅读几回笔者援引的段落,将所有“坂本君”,替换为“你”,省略了主语的,全部补充上“你”。
怎么样,对话性,对话般的阅读感有没有上一个台阶呢?
可以被解释成吐槽日记,也可以被看做在进行对话,有着这样一种“双重意义”的性质,本作在这一点上实在是采用了十分巧妙的手法。
而众所周知,轻小说的一大特色,便是“对话很多”、“对话推进故事”。本作中的对话性编排,口语体的使用,正是反过来利用轻小说的这一特征,让我们产生错觉。给了我们一种主人公在和女主角对话的幻觉,让我们错误地认为女主角“在场”。更为我们所忽略的一点是。这本作品还利用了轻小说的封面,利用了我们对轻小说的僵化了的思维模式,当我们被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时,便自动地将封面上的少女置于“女主角”之位。
而我们已经多次论述过,光并不存在与作品之中,所有的“对话性”,其本质还是日记。作品中侧面描写的,是一个男性角色。而加粗处理、女性用语、对僵化思维的利用,则让我们在产生了“光存在”的错觉之后,还进一步地产生了错觉,将这个男性角色当做了女性,将本应不存在的光的身影,投射到了这个男性角色之上。产生了一种“移情效应”,一厢情愿地认为光还没有死去,还没有被删除账号,把这个男性角色当做光还存在的证据,欺骗自己。而这便成了悲剧的源泉。

和现实的轻小说读者的镜像关系

这部作品通过精巧的编排,让读者产生错觉,萌上了一个本来就不存在与作品之中的角色。而这一行动,和身处作品之中的坂本秋月有着非常明显的镜像关系。
  我们和坂本秋月一样,都将不存在于作品之中的光的身影投射到了明天的坂本秋月身上。都恋上了这个不存在的女孩。
于是,在读者和主人公坂本秋月之间便构筑起了一种“共犯关系”。这种关系让读者更加容易代入主人公,这部作品坚持使用第一人称写作,正是为了更好地同步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感觉。
所以,当光将要消失之时,我们才和坂本一起留下泪水,一起为无法再见到光而痛心疾首。
我们身为超越作品的存在,身于现实中的人,却被拉入了作品之中,被同化于主人公之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作正是对游戏现实主义课题的优秀回答。
而这种镜像关系,实际上还将这部作品变成了一部元虚构(Meta-fiction)

Meta-fiction

御宅族们在消费轻小说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角色从故事中解放,进入角色资料库。角色被人们在超越故事的层级上共享。这便是我们方才提到的资料库消费理论。
《明天,我会死去,而你重生》正是反过来利用了御宅族的消费特征。利用了轻小说这一载体,在诱导我们进行了资料库消费的同时,又坚持了第一人称写作等等手法,刻意地将梦前光这一角色架空。刻意地将我们萌上的角色从故事中排除,构建了一副这样的图景。

《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中并不存在梦前光的故事,而我们却被诱导,萌上了不存在于故事中的梦前光,萌上了这个存在于作品背后的女孩。
而坂本秋月,就仿佛是读者的镜像。
日记,就仿佛是这部作品本身,日记,只不过是明天的坂本秋月留下的痕迹,是一个男性留下的痕迹,不是光留下的痕迹。
坂本秋月,通过阅读一本日记,恋上了存在于其背后的女孩。

《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一方面通过将读者的消费行为——超越故事层级上的现实——用架空女主角的隐喻手法嵌入故事之中,揭露了本作的虚构本质。同时又通过这一虚构的故事,坂本秋月和梦前光的结局,告诉我们,恋上资料库中的女孩终究会是一个悲剧。
《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是一本轻小说,有着典型的萌腐宅元素,又利用这些元素,十分隐蔽地,用隐喻的方式构筑了一个虚构与现实的多层构造。实在是一部精巧的Meta-fiction。

5-光是否真的消失了

恋上资料库中的女孩终究会是一个悲剧。
这是通过至此的分析后,我们解读出的信息。但是,请各位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部作品是在抨击御宅族市场中的资料库消费,批判萌消费的现状,批判比起真实的女性更喜欢二次元美少女的阿宅。相反的,当我们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之后,这个故事便焕发了新的色彩。

梦结束了

通过一连串的论证,我们探寻到了《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的实质。本作,并不是一个美貌女鬼上身的故事。
这段附身生活,如同一场梦,在梦中,坂本秋月因为错觉,将对作品外梦前光的爱,投射到了明天的自己上。坂本秋月产生了错觉,以为光就在自己身边,以为光就在故事之中,以为明天的自己,就是光。但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漫长的梦,宣告闭幕]
从梦中醒来,光不在,明天的自己也变回了今天的自己。恋上资料库中的女孩终究以一个悲剧闭幕了。
但是,本应闭幕的舞台上又点亮了白色的灯光。
[掀翻整个房间。找到了。地毯的下面有着,椅子的缝隙里有着,挂钟的背后也有着。]
[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弄的啊……这么多的——。]
[从各个地方出现的,无数的纸条。我所爱的,另外一个——]
无数的纸条,在各处出现的纸条,仿佛在告诉着坂本秋月,梦还没有结束。
[一个人住感到寂寞时小光闪亮登场!你大意了哦!]
藏在电脑缝隙中的纸条,让坂本秋月[注意到了]。
坂本秋月[不知道为什么,脸上浮现着笑容],[预感到了],[肯定,有什么改变了]。
所以,他[拿起了留在桌上的笔记本],[相信着,日记上——]
(这里的[…]代表引用自原文)

纸条便是存在的证明

明天的坂本秋月已经消失,坂本秋月已经回到了日常的生活。光,已经不能通过操控明天的坂本秋月来写下纸条了。
电脑缝隙中的纸条,的确,有可能是光碰巧预测到了自己现在的生活。
但是,坂本秋月[注意到了]。
注意到了另外一个可能性。
如果,即使不附身于自己,也能写下这个纸条呢。
说不定,光现在就正在某个地方看着自己呢?
若光留下来的纸条永远都不会穷尽,永远都找不完,在不经意间总是出现在自己的身边,那么,这不就是证明光存在的最佳证明吗。即便光存在的地方不是自己的身边,但是纸片会成为与光之间的纽带,自己与光之间还是相互链接的。
而这“某个地方”、“不是自己身边的地方”,便是资料库。
而在Nico刊载的短篇中。
当[大家举起手掌,仰望天空。]
仿佛是[算准了时机]一般,仿佛是光正在看着大家一般,白色的雪花从天上缓缓飘下。
仿佛是光,操控了这场雪一般。
[欢迎回来,梦前光。]

对资料库消费的肯定

本作与其说是在批判资料库消费,不如说是在肯定它。
恋上资料库中的女孩终究会是一个悲剧。
然而即便是一个悲剧,坂本——读者的镜像般的存在——还是相信着。
仿佛是存在于故事之外的光在回应这份相信一般,雪花从空中飘下。
《明天,我会死去,而你将重生》就仿佛是在向我们传达,即使我们萌上的是一个不存在的女孩,即使这个行为本身是一个悲剧,我们也可以去相信,相信它是一份真实。相信,我们依然可以和她们相互链接。
而链接我们的,正是一本一本的轻小说。只要作品永不完结,光就永远存在,我们永远都可以和光取得联系。即使作品完结,我们也可以通过二次创作,通过批评,通过画作,通过一切创作手段,正如那用不穷尽的纸条一般,只要这个作品群生生不息,只要我们不断地为其注入活力,光就不会真正的消失。
  而这,便是笔者撰写这一批评的最大动力。

今天,我撰批评,明天,光将重生




后记:
在笔者撰写此文时,刚好有个"关于轻小说该不该带脑子看"的帖子。
本文的创作初衷已经在上面写道了, 不过顺带可以成为对“该不该带脑子看”的回答。

你带了多少脑子看轻小说,轻小说就会回报你多少。

这是笔者通过实践给出的回答。
当然,笔者并不是在说,每个人都必须带脑子看,都必须和笔者一样。
从今往后,仅仅把轻小说当娱乐的人也会继续存在,这完全是可以的。但是,只要带够了脑子,轻小说也能解读出非常多的东西。
轻小说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这是笔者通过本文想要提示的。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4-8-5 20:20 编辑


已编辑。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4-8-5 20:20 编辑


已编辑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4-8-5 20:19 编辑


已编辑。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4-8-5 20:19 编辑


已编辑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4-8-5 20:18 编辑


已编辑。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4-8-5 20:29 编辑


@找死的兔子cg
争议部分我直接删除了。要是再吵请版主直接处理。





我这个解读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意思就是说,为了构成和读者的镜像关系,刻意为之。




首先感谢长文支持、参加讨论。

“网恋”这个比喻的确更为准确和接地气。
其实我在这篇评论中对两个疑点避而不谈了。但是若是你的“网恋”的话,感觉能够解答这两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是,隼人的文字虽个光一样有加粗,但是在坂本完成5大挑战后,和隼人面对面交谈时,并没有加粗。
第二个疑点则是,坂本找到两个少女的交换日记时,上面的内容也没有加粗。

这两个疑点虽然用我文中的理论可以自圆其说,分别解释成“加粗字体=和故事外的存在交流时的字体”,“找到日记时少女已经回到了故事内。”
显而易见的,这两个疑点,用你的“网恋”,可以非常直观,简明地解释清楚。我的解释就稍显复杂了。

关于理论的问题,其实这篇文章除了评论本作之外,还有着给我正在翻译的《动物化的后现代2》做宣传的意味在里面。
不过为了更容易懂,我还是稍微下了点功夫,把结论弄得比较易懂。能够让你觉得不晦涩的话,说明我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成效。

反黑的部分其实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吧,我觉得看过这本书的人很多都会产生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一般都会避而不谈。

最后关于译名的问题……单纯是因为我最近很少看中文版了。这本书我先下了第一卷的日版扫图看的,觉得挺不错,就去日本亚马逊买了日版电子书。
有台版我倒是清楚,不过没怎么关注过。所以并不知道台版的译名。
6
0

請選擇投幣數量

0

全部評論 22

  • 1
  • 2
前往
10000
Superior 勳爵
这小说我真的看不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

9 年前 0 回復

pigv 子爵
从某种意义上,“原汁原味重现原作内容”这个要求对于非专业翻译人员似乎的确有点太苛刻了吧

对搂主的解说和说明实在非常感谢

9 年前 0 回復

q1990313 騎士
这本小说真的很好QAQ可惜虐心啊  实在看不下去

9 年前 0 回復

歼152 騎士
名字挺吓唬人的,内容看了一点我就看不下去了

10 年前 0 回復

gal.co 平民
消费作品借题申论

能处于这样的一个消费世代中,不得不说是幸福的

                      ─── 从它处被拉过来的我就乖乖回去不再出现好了

10 年前 0 回復

爱思特 子爵
我看不懂你码了那么多字想表达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看不懂你对这小说的态度,从你一开始说的庸俗,到后来所评论的资料库消费到底要啥关联,莫非你所指的庸俗只是小说元素的庸俗?

10 年前 0 回復

qq1zero 伯爵
本帖最后由 qq1zero 于 2014-8-6 00:04 编辑


首先要对写下如此全面而有热情和规范的书评的你表示敬意。
送上轻币不多不少,多了怕树大招风,少了的话又显得没法表达。虽然我想你应该不在乎这个,不过去多买几本新书还是足够了。

我看了台版第一卷。说实话给我的感觉相当不错,意犹未尽。(另外台版的译名为《我将在明日逝去,而你将死而复生》,不知是楼主不知道还是故意不用的)
虽然坂本爱上了梦前光,如你所说这个“脱离作品”的女主角。而且就我个人而言,第一卷中半就给我们表达了这一事实(设定?)让我有些为难,不过我作为一个去享受故事的人来说,还不至于让我拍案弃卷……
实际上这个东西过后想想还是很好理解的。我来给一个比楼主的账号游戏论更加简单明了的比喻吧:

“坂本这家伙网恋了。”

嗯……虽然就三次元来说,很多人的网恋不只是包括QQ上的文字交流,还可能包括语音以及视频这种更让人有三次元接近感的沟通方式,不过追根究底的话这也是从最开始文字交流中渴望得到更多对方的情报产生的正常感情冲动吧。
到咱们这些御宅族里,这种东西就比较少了,大部分也都是用文字交流感情了,我相信LK教堂区的那些cp们也大部分不是真的有语音视频过。
在这个作品中,坂本手里有梦前光的学生手册也看过许多她的照片,知道梦前光的长相;梦前光死亡的时候坂本也看到了她的尸体,知道了她的身材(对于读者来说最直观的也就是插图了)。虽然作者对于这些都没有赤裸地表现出来,不过就故事层面上考虑,坂本已经对梦前光有了一个外层的了解。
然后在交换日记中(顺带一提我觉得交换日记这个东西是一个挺新鲜的表达方式,而且脑补起来的感觉比一般的对话来说更加真实),梦前光虽然实际上使用着坂本的身体,但是坂本对这一点并没有实感,而且就书写的内容而言,语气上是非常女性化的。
这就好比我们(御宅族)在(动漫或论坛)QQ群里交流时,总有一些人是顶着萌妹子头像,说话方式也非常萌,让人感觉就像是降临到三次元的二次元美少女一样。
虽可能不及恋爱感觉,但是我觉得一般也不会招人讨厌。
没错,把这种感觉放大和延伸,就变成了我们的男主角坂本秋月。
通过交换日记这种文字的交流,坂本对梦前光也逐渐会有了内在的了解。实际上这两个人的交流还不仅限于交换日记。例如说梦前光因为不适应以及坏心眼等等给坂本造成的麻烦,以及需要坂本给梦前光收拾残局的种种事件——总之就是会留给坂本的后续影响的行动,这些事情无论哪一件都在替坂本,同时也是给我们读者去完善“梦前光”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象。虽然说白了就是侧面描写,但这种交流的效果其实远比语音视频这类东西效果更好也更高层。
在这个作品里,坂本对梦前光的恋爱,非常接近与我认知中的……准确地说是我理想状态的“网恋”,非常精神化的东西。
但就是这种精神化的恋爱,带给了读者莫大的浪漫感。让读完第一卷的我也久久不能停止回想。


我来评论一下其他内容吧。

' 简单地进行解释地话,读者在消费一个作品群时,这个作品群中包括了原作和各种其他衍生商品,它们的消费基准,是存在于商品背后的一个共通的东西,这个东西便是角色。 '

这种分析其实我觉得更为经济化,虽然分析起来很酷,但是这种东西是用来产生效益的,并不能达到揭露现实的效果。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明白的就好比教徒们虽然都去跪地铁但是跪的位置绝壁是有讲究的……
而且实际上虽然这个点确实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读者消费一个作品群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三维化…应该是四维化吧?每个阶段长宽深度都不同。而且角色是其中一点,但不仅限于。
如果不计较内与外的质量的话,应该说在御宅族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可以跳出框架独立存在的。

另外虽然楼主讲了很多看起来很厉害的理论,但是指向的结论却简单易(已)懂,就我个人而言。
不过我并不讨厌这个,反而也有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参考。很多人看了之后虽然觉得很厉害但不求甚解,如果能遁寻楼主的方向而弄清楚心中“这股仿佛恋爱了的感觉到底是啥子呀!”也颇有趣味呢!
而作为其中的一员的我,让我再一次像楼主表示敬意吧。

最后再简单地让我说一下书。这本书虽然让我很是心动,不过我也觉得有些不足。当然仅指第一卷。
不过想想其实也没有过多能去指责的地方……具体来说嘛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平衡吧。
第一卷很明显是给坂本与梦前光和风见这三人组的,但是却给了很多人无谓的戏份……或者说用来铺垫以后出场的戏份。虽然这些人的戏份大多数都与坂本和梦前光的交流有所联系,但是我认为其必要性还可以再琢磨一番……
然后就是那个该死的装X神。几句话可见其逼格甚至把男主角都带得仿佛空白附体一样。
说真的无论是开头和结尾...

10 年前 0 回復

a13879241529 子爵
本帖最后由 a13879241529 于 2014-8-6 00:13 编辑


看标题还以为又是披着评论的读后感 进来一看发现挺正经 其实要是看过这书作者得奖后的访谈的话 就会发现这书在编辑的作用下已经和作者愿意差了很多了
不过确实如同楼主的分析 确实是不存在的女主角 因为在原先的设想中确实是不存在的 后来根据编辑的意见 便添了这么一个女主角 不得不说 使用这种添加方法 非常的巧妙
说实话我之前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不是很高 很大的一点就是 在 原设想被编辑改动太多的情况下 甚至凭空创造了一个女主角的状况下 几乎就意味着原稿要推翻重来了 这种情况下,加入女主角之后的作品还能否表现出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我先前认为是没有(很好的做到),但是通过楼主的分析后 确实是有好好的表达出来的 这也印证了为什么作者说 写坂本秋月最用心

10 年前 0 回復

wealbo 王爵
無法理解主角怎會愛上女主的…

10 年前 0 回復

RamonZoe 勳爵
妈呀完全没看懂好吗······太高端无法直视,请楼主收下我的膝盖ojz

10 年前 0 回復

Adelais 平民
本帖最后由 Adelais 于 2014-8-5 15:16 编辑


' a8610853 发表于 2014-8-5 13:14 你说是臆造,我就信他是更新。本质上都是“添加”。 而后现代重视差异,重视边缘。 '

在表達了一番憤慨之後,就索性躲在東浩紀的身後了呀?

就我看來,東浩紀這個無非想拔高御宅文化的偽學者的“理論”,當作娛樂來看還好,當作學問來看就完全不夠格了。就拿《動物化的後現代》這本書來說,根本算不得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比如,他當然可以自創概念,但他是怎麼處理“後現代”這個概念的呢?

'本书接下来将会重复使用“后现代”这个用语。不过受限于篇幅,在此无法就其概念加以详细解说。关于后现代的定义有许多著作已经出版,笔者本身也在准备其他的论文集,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能夠多加参考。接下来的论述,为了沒有那些参考书也能进行理解,会加上一些适切与必要的说明。在此首先只要将六、七〇年代之后,更狭义地说,把一九七〇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当成分水岭,亦即把“七〇年代以后的文化世界”称之为后现代,能有这样粗略的理解便可以了。 '

“後現代”是東浩紀這本書最為重要的概念,但他一來沒有給出嚴格定義,二來沒有給出詳細解說。從東浩紀讓讀者參考其他關於後現代的定義的著作以及“七〇年代以后的文化世界”這個籠統的解釋來看,東浩紀沒有選擇自創概念,而是使用了“後現代”這個詞一般意義上的用法。

但從英語里postmodern和postmodernism只是形容詞和名詞之間的差別,日語里ポストモダン與ポストモダニズム根本就是同義詞,東浩紀後面又把“後現代”和“後現代主義”區分開是沒有道理的。

'在此希望不要搞混的是,这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与前述的“后现代”是不同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是泛指七〇年代之后的文化世界,而后现代主义指的是某种特定的思想立场(主义),适用对象狭窄很多。可以将其思考为后现代时期出现了几种独特的思想,而其中一种就称之为“后现代主义”。 '

尤其是,東浩紀前面還拒絕為“後現代”作出嚴格定義和詳細解說,只提供了讀者一種粗略的理解。而這裡,東浩紀居然把這個粗略的理解當作“後現代”確切的內涵與“後現代主義”區別開。

拿東浩紀這種水平的著作當作靠山,樓主的水平也可想而知。比如樓主認為“后现代主义本身也不会极端反理性,把非理性登上理性曾经登过的神坛和去中心化的后现代理念本来就是背道相驰的”。

後現代主義哲學,就拿樓主主題中提到的伽達默爾的新解釋學來說,由於其取消了先驗的理性主體,認為主體是在理解過程中不斷生成的,這本身就是對西方理性傳統的極端否定。毛之不存,皮將焉附?沒有了理性主體,就沒辦談主體的理性。

至於跑題——這就要交給版主判斷了。但就我個人來看,樓主既然聲稱是在用東浩紀的理論,那麼我談論東浩紀和樓主存在的問題,總是與主題相關的。
...

10 年前 0 回復

2604528078 公爵
看完表示,这写的是怎么理性的批评写的还是轻小说的评论啊。。

10 年前 0 回復

小三 騎士
智商低的我表示 码字辛苦了 
至于书该怎么读 我觉得你怎么读就怎么读就好了
毕竟我就是看mengnalisha只会觉得 这画除了从哪看都是在笑之外还有哪点值得吊暴么

10 年前 0 回復

Adelais 平民
本帖最后由 Adelais 于 2014-8-4 19:11 编辑


' a8610853 发表于 2014-8-4 18:15 谈语源?我只能说日语中ポストモダン是名词。你一定要死咬这个问题,那就要把两个词之间的语言学上的语义 ... '

日語里ポストモダン是不是名詞這不重要,重要的是,postmodern在英語里是形容詞,而且意思是後現代主義的。東浩紀在《動物化的後現代》一書中,是把這個詞解釋為“現代之後出現的事物”,并作為名詞來使用的。

但是,日語的解釋是這樣的:

postmodern
アクセント・音節pòst・módern
【形容詞】
ポストモダンの.

順便搜了下雅虎此書,ポストモダン的解釋:

近代を超えようとする芸術運動。近代の合理主義的傾向を否定する考え方。もともとは、機能主義・合理主義に対置する新しい建築、という意味の近代建築用語。

根據這個解釋,ポストモダン與ポストモダニズム根本就是同義詞。所以,不論從對postmodern的翻譯使用還是對ポストモダン這個詞的使用來說,東浩紀都在臆造。

10 年前 0 回復

Adelais 平民
' a8610853 发表于 2014-8-4 16:21 后现代反对的是传统理性的权威地位,而不是在反对理性本身。 注意,我没说后现代主义反谁。而是后现代社 ... '


英語里,postmodern(後現代主義的)與postmodernism(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形容詞和名詞的區別。東浩紀把postmodern這個單詞解釋為“現代之後出現的事物”,從而作為名詞與postmodernism區別開,這本身就是一種臆造。

既然這是個臆造的概念,那麼當然隨你在這裡說“後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有多麼不同了,但是我談論後現代主義,就要以一般的詞語使用為基礎了。

10 年前 0 回復

waitingfor 王爵
与其说是附会,不如说是将“账号制游戏”当做是最可能的一种情况加以分析,并且从这个要点展开,“继续”从文中寻求佐证。

个人同意作者并非有意识模仿,而是无意识的借鉴自己生活中的经验。
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资料库的现象。
与此同时,轻小说本身的架空性,也就是背景环境过于单薄、常识化,反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也使得人物所处的环境变得可替换。

而角色本身的资料库化或许值得思考吧?当我们面对现实中的人物的时候,本来就是建立在自身名为常识的资料库上的,但是,“萌”这种泛用性极高的资料库出现的时候,也会有所变化。
不仅可共同,而且,本身也易于复制,作为模板使用。
虽然,这里可以参考荣格提出的原型,也就是具体的形式是个人化的,但是,包含的概念却是共通的。

这样的话,“萌”的属性具备了很强的传染性。就像是符合原型的怪谈或是童话。

在身处ACG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样,两种迥异的常识(资料库)可就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共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之间的对立至今依然存在。说不定,这也是名为“宅”的存在的原因。

10 年前 0 回復

Adelais 平民
本帖最后由 Adelais 于 2014-8-4 15:31 编辑


' a8610853 发表于 2014-8-4 14:49 我把结构主义先批一遍。 然后又用了典型的“解构”式的,创造性阅读批评法。 最后还重申了一遍 ... '

後現代主義反對的理性是指什麼?是指自笛卡爾以來的西方理性主義傳統。我們現在所說的理性,包括中國官方哲學的理性,都是這一傳統的產物。所以你說後現代主義不反對理性本身,那你倒說說,這個理性本身是指什麼?

對了,你自己在主題中說過“所谓理性,指的就是直观的反面,是推理与判断,是综合性的思考”,請問,這是“理性傳統”還是“理性本身”?

至於“後現代式”與“後現代主義”的區別——這當然也是東浩紀做過的,他所以這麼做,就拿輕小說來說,從敘事手法來看,大多數輕小說都是傳統敘事手法,從這個方面無法指出輕小說的後現代主義特征,所以只能從輕小說是後現代社會的產物——從輕小說的社會文化上著手。

所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不管東浩紀和樓主怎麼強調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後現代社會的一種思潮,但他們卻總要用這個思潮中的東西來解讀他們關心的事物。當然,我們應該知道,若說後現代社會是物質層面的,那麼後現代主義則是精神層面的。是不是後現代式的批評不屬於精神層面而屬於物質層面呢?

10 年前 0 回復

a247a256 子爵
太長不看.....................如果在貼吧我會這麼說,只是我還是看完了,智商低的我只能說,碼字辛苦了。

10 年前 0 回復

Adelais 平民
本帖最后由 Adelais 于 2014-8-4 14:01 编辑


這還真是一篇氣勢恢宏的中二文……

後現代主義是反傳統理性的,東浩紀一邊高呼御宅文化的後現代特征,樓主這位東浩紀信徒卻在這裡宣揚自己的理性,可見樓主還是沒有學到家。

10 年前 0 回復

  • 1
  • 2
前往
a8610853 騎士
TA什么都没留下
0 粉絲
0 關注
17 發帖